时间如流水,在紧张的建设与训练中悄然滑过。
转眼间,距离寿阳地区的公审与分地大会,已过去一个多月。
这一个多月里,以马家堡为中心的广大乡村,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
在独立支队的领导下,马家堡方圆二十里内的数十个村庄,被彻底的连成了一片。
曾经的日伪据点、炮楼要么被摧毁,要么被废弃,膏药旗在这片土地上已不见踪影。
取而代之的,是各村村公所门前飘扬的旗帜,以及由贫苦农民子弟组成的护村队。
那些昔日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伪乡长、维持会长、恶霸地主,要么如同王有财般闻风而逃,不知所踪。
要么就在公审大会上得到了应有的制裁。
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从纸面变为现实。
按照《井冈山土地法》的精神,土地被公平地分配到每一户无地少地的农民手中。
界桩打下,地契到手,许多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捧着那盖着八路军独立支队大印的纸条,跪在属于自己的田地里,热泪纵横。
他们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这片世代耕种却从不属于自己的土地,此刻真正与他们血脉相连。
生产的热情被空前激发,即便是深秋时节,田间地头也能看到忙碌的身影,人们在为来年的春耕积肥整地,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而与此同时,一场地道挖掘运动在林川的倡议下轰轰烈烈的展开。
基于对历史走向的认知,林川深知日军绝不会坐视根据地壮大,残酷的扫荡必将到来。
他通过支队干部和各村农会,向群众宣传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思想,教授防毒知识,并派出支队的技术骨干,指导各村秘密挖掘地道。
从最初单一的藏身洞,逐渐发展为户户相连、村村相通,集隐蔽战斗功能于一体的地下长城。
与此同时,独立支队本身也在急速壮大。
凭借一个多月来连续拔除据点、收缴敌伪物资的丰厚缴获,林川手中掌握的装备得到了极大的补充。
满编的第三营正式组建。
此外,为了保障日益庞大的部队后勤供应,辎重队也被扩充为辎重连,配备了更多的骡马和大车。
支队的卫生队也补充了从周边地区动员来的几名郎中和小批量药品,设立了更规范的野战救护所。
至此,林川麾下的晋东北抗日游击支队,总兵力已跃升至一千六百馀人。
下辖三个齐装满员的步兵营,一个侦察连,一个重火力连,以及工兵排、警卫通信排、辎重连、卫生队等直属单位。
虽然与八路军老牌主力团相比仍有差距,但在这片局域,已然是一支不容小觑的武装力量,一根深深扎入日占区的钉子。
十一月十二日,清晨。
林川站在马家堡支队指挥部的院子里,清冷的空气吸入肺腑,他缓缓活动着有些僵硬的筋骨,望着东方那抹鱼肚白,心中不免担忧起来。
深秋已至,严冬不远。
战士们大多还穿着单薄的军衣,如何让这一千六百多人安然过冬,成了压在他心头最沉的石头。
后勤部门想尽了办法,购买棉衣、收集柴火、动员妇女缝制,但缺口依然巨大。
他甚至开始考虑,是否要大幅减少冬季作战训练,以保存体力,硬抗过去。
但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鬼子可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无论如何,不能让战士们冻着啊”他无声地叹了口气,呵出的白气瞬间消散在寒意中。
就在这时,熟悉的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
【情报系统为您服务】
【下一次情报刷新时间:15天】
林川心中一动,立刻回到屋内,凝神查看。
【情报:寿阳火车站过冬被服囤积】
【情报显示:为保障占领军及部分伪军过冬,日军正通过正太铁路,向寿阳火车站运输一批冬季被服装具。】
【具体内容:
物资构成:日军制式军用棉大衣八百件;棉裤八百条;冬帽、棉手套各八百套;毛毯三百条;另有部分用于据点配发的煤炭。
守备力量:车站常驻日军一个小队,伪军一个连。该批物资由原驻军负责看守,无额外加强部队。
存放位置:集中存放于车站东侧仓库内。
运输与存储:该批被服将于后日晚九点到达,预计在车站仓库停留三天,进行登记造册后,将于三日内分批发往县城及周边主要据点。车站守备例行公事,主要警戒方向为站台及铁路线。
】
“好!来得正好!”林川猛地一拍大腿,脸上瞬间多云转晴,多日来的愁绪被这突如其来的喜讯一扫而空。
他正愁战士们如何过冬,鬼子这就把棉衣棉被送上门来了,这简直是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
他原本打算的是,多弄些柴火取暖,并且减少冬季的训练挨过去,没想到这物资就送来了
八百件棉大衣,八百条棉裤,还有帽子手套和毛毯。
如果能拿下这批物资,支队主力这个冬天就能安然度过,战士们不必再受冻馁之苦,训练和战斗都能正常进行。
那些煤炭,也能给支队部、卫生队和伤员们带来不少温暖。
至于武器弹药?林川现在反而不那么迫切。
通过之前的战斗缴获和伪军携带的武器,支队目前的枪械基本够用,子弹更是充裕无比。
眼下真正迫在眉睫的,是那日渐刺骨的寒风。
保暖,才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
“杨二喜,快去请政委和副参谋长过来一趟。”林川朝门外喊道。
“是!”窗外传来一声应答,随即脚步声匆匆远去。
没过多久,院外便传来一阵略显急促的脚步声。
门帘一掀,政委冯立功、副支队长赵大山,以及侦察连长王二勇三人先后走了进来。
而这三人看起来,都颇为高兴的样子。
王二勇抢前半步,将手里一团白乎乎的东西径直递到林川面前:“支队长,您快瞧瞧这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