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曹军主力抵达汉中门户——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北)。此关扼守秦岭通往汉中盆地的要冲,两侧山势险峻,易守难攻。
然而,眼前的景象让久经沙场的曹操也微微蹙眉。张鲁听从其弟张卫及大将杨昂的建议,并未仅仅固守关城,而是充分利用地形,“横山筑城十余里”!守军依托山势,修筑起连绵不绝的营垒和工事,居高临下,卡死了所有通往汉中的通道。营垒之间互为犄角,滚木礌石、弓弩箭矢储备充足,可谓固若金汤。
张卫、杨昂率数万精兵据险而守,士气高昂。他们深知汉中乃五斗米教根基,张鲁以“师君”之名深得民心,此战关乎存亡。
曹操下令试探性进攻。曹军将士奋勇向前,但在狭窄的山道上,难以展开兵力,仰攻之下,死伤惨重,却无法撼动对方防线分毫。夏侯渊、张合等猛将轮番上阵,皆被滚石箭雨击退。
“丞相,贼军凭险固守,强攻伤亡太大,恐难速克。”夏侯渊面带忧色地回报。
曹操亲临前线观察,只见山岭之上,敌军旌旗招展,守备森严,确实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连日进攻受挫,军中开始弥漫一股焦躁情绪,粮草转运也因山路艰险而日益困难。
相持月余,天气渐热,军中疫病也有所滋生。曹操看着每日消耗巨大的粮草和不断增加的伤亡名单,心中萌生退意。他召集众将议事。
“阳平天险,张卫备御严密,我军顿兵坚城之下,师老兵疲,粮道艰难。不如暂且退兵,休整之后再图良策。”曹操提出了撤军的想法。他并非怯战,而是深知久攻坚城乃兵家大忌,尤其在自己的后勤线如此漫长的情况下。
诸将虽有不甘,但见曹操心意似乎已决,且现实困难摆在眼前,大多默然。就在曹操几乎要下达撤军命令的关头,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或许是连日对峙,见曹军攻势渐缓,甚至后方出现调动迹象,阳平关守军的心态悄然发生了变化,由极度紧张转向了松懈。他们认为曹军久攻不下,已然气馁,即将退兵。
而就在这个夜晚,曹操麾下的一部由校尉高祚率领的军队,因执行调度或侦察任务,在复杂山地中迷路了!阴差阳错之下,他们竟然没有按照预定路线返回,而是误打误撞,闯入了张卫主营的外围营地!
深夜之中,突然有成建制的曹军部队出现在营地附近,顿时引起了守军的极大恐慌和混乱!“曹军夜袭!”的惊呼声四起。由于事先毫无准备,且主帅张卫也可能因认为曹军将退而疏于防范,营地瞬间炸营,士兵们惊慌失措,自相惊扰,甚至开始四散奔逃!
这边曹军大营,曹操正准备明日撤军事宜,突然接到前线急报,说高祚部失踪,且敌军营地似乎发生巨大骚动。曹操是何等人物?立刻意识到战机可能出现了!
他毫不犹豫,当机立断,立刻取消了撤军命令,火速召集精锐部队,亲自督战,趁乱向已经陷入混乱的张卫大营发起猛攻!
此刻的张卫军,已被高祚的“意外造访”搞得阵脚大乱,指挥系统瘫痪,哪里还经得起曹操主力有组织的雷霆一击?曹军如猛虎下山,冲入敌营,砍瓜切菜般斩杀慌乱中的敌军。张卫见大势已去,根本无力组织有效抵抗,吓得魂飞魄散,连弟弟张鲁也顾不上了,连夜弃营而逃,奔往巴中方向。
主帅一逃,阳平关防线瞬间土崩瓦解。杨昂等将或战死,或逃散。曹军一举攻克了这座让他们头疼了数月之久的雄关。
阳平关失守的消息传到南郑(汉中郡治),张鲁如闻晴天霹雳。他赖以生存的天险已失,弟弟张卫败逃,军心溃散。自知无力回天,张鲁放弃了坚守南郑的打算,在部下的劝说下,仓皇率领家眷及部分亲信,向南逃往巴中地区(今四川东北部),依托当地的少数民族势力,企图继续抵抗。
曹操大军兵不血刃,进入南郑城。这座五斗米教的“都城”,未遭战火严重破坏。更让曹操欣喜的是,张鲁仓促逃走,其积累多年的府库珍宝、粮食辎重,几乎完好无损地落入了曹军手中。
建安二十年(215年)秋,曹操攻克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巴山汉水之间的广袤地域。汉中易主,其影响远不止于一座郡城的得失,更在于打破了整个西南地区原有的力量平衡。
九月,最先做出反应的是世居巴地(今四川东北部、重庆北部)的少数民族首领。被称为“巴七姓夷王”的朴胡和“賨邑侯”杜濩,审时度势,看清了曹操势不可挡的兵威与掌控汉中所带来的地缘优势。他们率领着巴夷、賨民等部族,主动前来南郑,向曹操表示归附。
这对于曹操而言,无疑是意外之喜。他深知,要稳固汉中,进而威慑益州,处理好与这些“板楯蛮”等少数民族的关系至关重要。他们在当地根深蒂固,熟悉地形,勇猛善战,若能为其所用,则可成为屏障;若处理不当,则后患无穷。
曹操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怀柔远人的气度。他并未因对方是“蛮夷”而轻视,反而以极高的规格接待了朴胡和杜濩。在南郑的临时府衙中,曹操亲自设宴款待,温言抚慰,充分肯定了他们“顺天应人”的明智之举。
随后,他立刻以朝廷的名义,正式任命朴胡为巴郡太守,杜濩为巴西郡太守,并同时封二人为列侯!
此举意义非凡:
太守之职,意味着承认并巩固了他们在本地区的传统统治地位,将其纳入朝廷的官僚体系,给予了合法的行政权力。
而封列侯,是极高的爵位荣誉,满足了这些首领对名分的渴望,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忠诚度。
曹操以此向汉中、巴地乃至益州所有观望势力表明,只要归顺,不仅能保富贵,更能获得更高的地位和荣耀。
朴胡、杜濩感激涕零,心悦诚服。他们的归附,如同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为曹操迅速稳定新占领区,并进一步向巴地渗透影响力,打开了局面。
十月,在初步稳定汉中及周边形势后,曹操开始着手处理大军内部的赏功问题。连年征战,将士用命,尤其是此次西征,虽最终攻克,过程却颇为曲折,必须给予及时且足以服众的封赏,方能维持士气。
然而,原有的列侯、关内侯等爵位,门槛较高,难以覆盖所有有功的中下层军官和士卒。为此,曹操进行了一次重要的爵位制度改革。
他设置了从“名号侯”到“五大夫”等一系列新的爵位,与原有的列侯、关内侯合并,共分为六等。这套新的军功爵制度使得更多立有战功的普通将士能够获得爵位,享受相应的田宅、俸禄等优待,极大地激励了军心。
此外等级清晰,上升通道明确,让将士们看到凭军功晋升的希望,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
命令颁布,全军欢腾,有功将士各依功绩获得封赏,士气大振。
与此同时,逃往巴中(今四川平昌、通江一带)深山中的张鲁,其处境日益艰难。前有曹操大军压境,后方退路因朴胡、杜濩的归附而受到威胁,巴地少数民族也不再是其稳固的屏障。他赖以抵抗的资本正在迅速流失。
关键时刻,曹操再次展现了其政治家的胸襟与远见。
他没有急于进兵剿杀,而是派人前往巴中,对张鲁进行招抚。使者带去了曹操的口信:“念尔本怀善心,奉道修身,今若能归顺朝廷,必当厚待,保你宗族安全,并仍以客礼相待,尊崇五斗米道。”
这番话深深打动了张鲁。他本非穷兵黩武之徒,其治理汉中亦以“宽惠”着称。眼见大势已去,抵抗只会带来更多杀戮,且曹操承诺尊重其信仰,保全其家族,这给了他体面投降的台阶。
建安二十年十一月,在权衡利弊之后,张鲁最终决定,率领其家眷、部属以及剩余的兵马,走出巴山,正式向曹操投降。
曹操闻讯,大喜过望。他亲自出营迎接张鲁,执其手,以宾客之礼相待,当即表奏朝廷,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对其五个儿子也皆封为列侯。
同时,曹操承诺不干涉五斗米道的正常宗教活动,保持了汉中信众的稳定。
张鲁的投降,标志着汉中郡及其周边地区彻底平定,完全纳入曹操的版图。
至十二月,汉中大局已定,恩威并施的策略取得了圆满成功。曹操深知中原尚有诸多事务,不可久留于西陲。
于是,他决定班师回朝。
临行前,他做出了关键的人事安排:留征西将军夏侯渊,假节,总督张合、徐晃等大将,镇守汉中!并留下大量精锐部队,嘱咐夏侯渊:“妙才,汉中乃益州咽喉,西陲重镇,刘琦必不甘心,须谨慎防备,不可懈怠!”
夏侯渊慨然领命,决心将汉中经营成进图益州或防御刘琦的坚固堡垒。
建安二十年十二月,曹操带着张鲁及其家眷、缴获的巨额珍宝、以及平定汉中的赫赫战功,踏上了东归之路。
建安二十年五月,徐州的暮春微雨。
檐下的水声敲打着青瓦,院中石榴初红。
刘备府邸的书堂里,炭香袅袅,案上铺着一幅新的徐州舆图。
刘备着青袍,盘膝而坐,神色温和,正与曹丕对饮。
诸葛亮立在一旁,折扇垂下,目光如炬。
曹丕举杯而笑:“玄德公所治徐州,路平民富,堪称东南之冠。若我父在此见,必称善政。”
刘备拱手微笑:“子桓谬赞。徐州百姓安居,不过因连年战后,人人珍惜太平耳。非我有德,实天下人疲于兵也。”
曹丕放下酒盏,若有所思:“人疲于兵,而国未息。若人人如玄德公,天下或早定。”
刘备闻言,目光微动,淡淡一笑:“天下可定,然天下之心未必安。曹公能安民乎?”
曹丕心中一震,却仍温声答道:“家父虽以兵定乱,心在安民。魏国之法,简而行;魏之赋,平而施。今日兵起,不过为一心——令百姓能种田,不再逃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诸葛亮轻摇折扇,微微一笑:“子桓之言诚然。然天下之人,虽盼安定,却更畏威。
若威压太盛,民虽息兵,心亦不服。我看天下之安,非一人之功,乃群贤共理也。”
曹丕转头看他,第一次认真地打量这位年轻人。
“这位先生,可是孔明先生?”
诸葛亮躬身一揖:“亮字孔明,忝为徐州军师。”
曹丕笑道:“早闻其名。徐州有此人,难怪玄德公政通人和。”
刘备看向曹丕,笑容温厚:“子桓不妨直言,你此来徐州,所察为何?”
曹丕略作迟疑,终是坦率:“奉父命,观徐州政事,亦察人心。”
他抬眸,与刘备对视,“玄德公是忠臣,然天下皆知,曹魏虽立国,仍奉汉室。若玄德公心在汉,岂不当与我父同志?”
刘备闻言,眉宇微敛,低声叹道:“我一介布衣,本无志于天下。只因天下乱,才不得不举兵。
若真有能使天下太平之人,刘备愿弃州还田。只是——”
他顿了顿,语气忽沉,“——天下不该太平于一人手中。”
屋中寂然。
诸葛亮折扇轻启,淡淡道:“子桓公子,天下若由一人太平,便永无太平。因为那人死,天下又乱。”
曹丕握着酒盏,指节发白。
他忽然笑了,笑声带着一点疲惫:“两位之言,我记下。但若天下无一统之人,如何止战?”
刘备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推开木窗,外头雨声潺潺,庭中一棵老槐枝叶摇曳。
“天下之战,本在人心。若人心能信,何必刀兵?”
曹丕沉默。
他想起父亲曾说过的那句:“人心,不可测,不可服,只可畏。”
又想起荀彧写给父亲的信:“德足以怀远,则不劳兵。”
那时他未懂,如今似乎懂了一点——却更沉重。
夜宴散后,诸葛亮送曹丕出府。
雨停,月出。街灯昏黄,地面反着微光。
诸葛亮笑道:“子桓此行,所见所闻,必有所得。”
曹丕点头:“得与失,难分。”
诸葛亮抬眸望天:“天下如棋。魏公执中原之势,主公守东南之地。
若有一日天下合,愿子桓记得今日之语——
‘以仁为网,以信为弓。’天下或可射得安宁。”
曹丕沉默良久,低声道:“若我父不从仁,只从势,先生可会敌我?”
诸葛亮微笑:“亮非敌人,亮敌的是世道。”
风吹过,灯火摇曳。
曹丕拱手,肃然告别。
他回身望一眼徐州府灯影,低声喃喃:
“刘备若无野心,孔明必有;孔明若无心,天下亦不容他无。”
几日后,曹丕启程返洛阳。
他带走的,不只是刘备治徐州的账册,也有那一夜的风、那两句深入骨髓的话。
“天下不该太平于一人手中。”
“以仁为网,以信为弓。”
他策马北行,衣袂翻飞,
耳边风声恍若父亲昔日的叹息——
“若人人如玄德,天下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