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都是朕的私房钱(1 / 1)

朱祁钰的话,让三位皇子同时震惊。

太子朱见济率先上前说道:“父皇,万万不可呀。”

“儿臣怎可拿百姓之资去大肆挥霍?”

在他看来,这笔钱是从国库里拿出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你说国库的钱从哪里收取的?

如果只是几百万两,那花了也就花了,反正没有心理负担。

毕竟身为太子的他,每一年的零花钱都有上千万两。

钱,对于朱见济而言,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

现在的大明王朝虽然经济发达,人民富庶,可又有几个家庭,一年能挣个一百万。

五十亿两啊,还是给到三个皇子手里的,加起来那就有150亿了。

未免也太多了吧?

朱见济真害怕,会把朝廷吃垮。

不只是他,其他两位皇子也是这样想的。

朱祁钰呵呵一笑,他解释道:“你们就不要多虑了,这笔钱,是朕的十年私款。”

原来如此。

早在“天市坊”建立之初,朱祁钰就设立了一个规则。

各个阁的利润,一大部分存入国库,一部分用作分红,以前是每个月给官员/皇室分红,现在改为了每个季度。

还有最后一部分,是朱祁钰拿的。

他拿这些钱,并非是一己私心。

经济改革前期,他还掏出几百万,用作建厂。

相当于初期投资了,拿点分红不过分吧?

但是,有一个关键问题。

没人知道,皇帝拿的那部分钱,具体比例是多少?

“天市坊”开办的前十年。

但是,因为前期投入太大。

再加上,为了“天市坊”能够走入千千万万百姓家,彻底打开知名度。

朱祁钰在前十年里,并没有存下太多钱。

只要有一点点钱,他都会立即投资出去。

如今“天市坊”,已经不是省会治所城市的专属了,而是遍布每座大大小小的城池。

朝廷建设的官厂,也开发到了二十三期。

建厂和开店,是一种前期投入巨大,后期回报率也很大的重资产模式的商业行为。

建一期工厂,至少要500万两;“天市坊”开一间,花销100万-1000万两,这还是建设成本,不包括人事成本。

在产生任何收入之前,就需要组建团队(工资)、建立供应链、进行市场宣传预热,这些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不过,一旦生产线开动,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单个产品的生产成本(固定成本分摊、采购议价能力)会显著下降。

卖得越多,边际利润越高,最终形成强大的成本优势。

比如说,天衣阁的衣服,十几年了还是这个价格,但是生产成本,早已只有当年的百分之一,甚至更低。

朱祁钰真正开始存钱的时间,就是在“天市坊”开办的十年后。

这个时间段,一切商业运营,都进入了正轨。

随着工厂的降本增效,以及永远不缺的订单,“天市坊”的盈利额越来越高。

上一年,景泰二十年。

全国各地“天市坊”,销售总额是二十万亿两。。

但是,你如果放在古代呢?

这根本是天方夜谭,历史学家直呼不可能!。

其次,20万亿两的销售额,其对应的将是一个无法想象的、远超当时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商品经济规模。

最后,大明王朝始终是一个农耕国家,商业规模不可能达到这种地步!

早在景泰五年,朝廷就进行了一场货币改革,白银/黄金/铜币渐渐退出民众视野,转而使用纸币。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大明的白银储备,到底有没有20万亿两?

大明海商将生意做到了全世界,再加上明军将北疆、南垭地区全部打下来,还派人去了镁州,联合林啸部落,掠夺当地矿产。

你去东太平洋的海上看看,全是装满了黄金白银的大船!

所以,你说呢?

区区20万亿两的白银储备,怎么可能没有?

虽然十年后,“天市坊”的利润率增长不少,但是朱祁钰并没有直接提高抽成。

随后,再用这笔钱,用于全国各地的基建之中。

150亿,看似很多,实际上,只需要存五年就行。

朱祁钰之所以要建立起一个只属于皇帝的小金库,是他充分吸取了历史的教训。

真实历史中的明末,国家资产被那群士大夫,以及武勋侵蚀,崇祯手里无钱啊。

无米难为巧妇之炊。

因此,给自己留一笔钱,能够应急使用,若是重现当年,或许能够解困。

最新小说: 涅盘归:废柴嫡女搅风云 为了活命,处处吻怎么了 纭纭出生在五十年代 开局全网黑,逆天小记者捅穿黑幕 错失系统的我,捡到了舰娘 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 天上掉下个炼丹炉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抗战:我,神枪手,团长当祖宗供 官场:权利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