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求生》节目组位于纽约曼哈顿的顶级剪辑室内,空气里永远弥漫着咖啡因熬夜和电子设备散热的混合气味。巨大的环形控制台前,数十块显示屏闪铄着不同选手的实时画面和剪辑片段。
屏幕上,画面被巧妙地分割成鲜明的对比区块。
左边,是其他几位选手狼狈不堪的镜头合集:有人在暴雨中徒劳地试图升起篝火,被浓烟呛得泪流满面;有人面对空空如也的陷阱,绝望地捶打着地面;还有人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对着镜头喃喃自语,眼神已经开始涣散……而屏幕的右边,几乎被林凡一个人独占。
画面中的他,正在一条清澈的小溪边,调试着他那套设计精巧、由竹管逐级连接、甚至利用了虹吸原理的淋浴系统。他刚刚用自制的皂角液洗完头发,赤着上身,肌肉线条流畅而结实,神情放松,正将一件洗净的树皮纤维衬衫晾晒在阳光下的树枝上。
他的营地一角,甚至用挖来的野花和驱虫香草点缀了一圈小小的“花园”。整个场景安宁、有序,甚至带着一种田园诗般的惬意,与其说是在进行残酷的野外求生,不如说更象是在某个未经开发的世外桃源度假。
“停!就是这里,放大林凡的表情特写,把他旁边那丛野花的虚化背景再调柔和一点。”丽莎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果断,她指着林凡搭建淋浴系统的那个长镜头,“这段,必须保留,一帧都不能剪。观众就爱看这种极致的反差——一边是地狱,一边是天堂。这才是收视率的保证!”
她转身对旁边的助理吩咐,“告诉调色师,左边画面的色调一律往冷峻、压抑里调,饱和度降低,突出那种绝望感。右边的林凡部分,色调要温暖、明亮,甚至可以稍微提高一点饱和度,让那些绿色更鲜嫩,突出他那种……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气息。”
这支精心炮制的预告片,在周末的黄金时段通过全球各大合作电视台和网络平台同步播出后,果然如同在滚烫的油锅里滴入了冷水,瞬间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尤其是在北美地区,舆论几乎呈现出一边倒的质疑狂潮。
预告片里,一个来自蒙大拿的资深猎人选手,正对着又被某种未知动物破坏掉的陷阱,崩溃地抹着眼泪;另一个以体能着称的前海军陆战队队员,他那简陋的a字形窝棚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轰然倒塌,整个人蜷缩在泥水里瑟瑟发抖。
而画面一转,林凡却在不紧不慢地翻烤着串在自制烤架上的、色泽金黄油亮的野猪肉块,他的营地整洁得令人发指,工具摆放井然有序,甚至还用木头和藤蔓做了一把带着靠背的躺椅!
“这绝对是造假!剧本!史上最明显的电视骗局!”“我打赌他的镜头肯定是在某个森林公园里拍的,节目组每天给他送外卖吧?”“怎么可能有人在荒岛上过得比我在纽约的公寓还舒服?看看他那把椅子!那简直是工艺品!”
类似的质疑和嘲讽声,如同病毒般在itter、facebook、reddit等平台疯狂传播、衍生。有“热心”网友甚至发起了在线请愿,要求联邦通信委员会和相关独立调查机构介入,彻查《极限求生》节目的真实性。
这股情绪化的浪潮异常汹涌,在线请愿在短短二十四小时内就奇迹般地收集到了超过五万个签名,并且数字还在持续攀升。
然而,与此形成冰火两重天的是,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国内,舆论却彻底沸腾了。
“给跪了!这才是我们中国人刻在dna里的种田天赋和生存智慧!”“看看凡哥,把荒野过成了农家乐,把求生节目拍成了《向往的生活》孤岛版!”“什么叫降维打击?这就叫降维打击!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够用!”
某位拥有数百万粉丝的知名户外生存博主,还专门为此开设了一场长达两小时的直播,镜头前摆放着林凡节目的截图,他则拿着类似的材料,现场演示和详细解说林凡所使用的各种看似“原始”却极其高效的传统技艺,吸引了超过千万的在线观看。
面对巨大的争议和空前的热度,节目组适时地通过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分批放出了更多关于林凡的、未经剪辑的加长版精彩片段:
镜头里,林凡熟练地辨认并采摘几种具有消炎止血功效的药草,用石头捣碎后,为自己手臂上一道不慎被石片划出的伤口进行清创和敷药包扎;
他用黏土混合草木灰,成功烧制出了几个粗糙但完全可用的陶罐和陶碗;他用轫性极佳的植物纤维反复捶打、编织,最终做成了一件可以防水防刮的简陋“蓑衣”;
他甚至利用收集到的鸟类粪便和腐叶,在营地旁阳光充足的一小块空地上,成功开垦并播种下了一些偶然发现的、可食用植物的种子,创建了一个微型的“实验田”。
每一个画面,都在不断强化和丰满着他那与众不同的、将“生存”提升到“生活”层次的生存哲学。其中有一段长达十分钟的、他教授观众如何通过菌盖型状、菌褶颜色、气味以及菌环特征,一步步精确辨别几种常见可食用蘑菇与剧毒蘑菇的镜头,在youtube上单独发布后,竟然获得了超过百万的点击量和数以万计的点赞,评论区充满了各种语言的惊叹与求教。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林凡和其他选手,本质上玩的是两种不同的游戏。”在最新一次的内核制作团队会议上,丽莎导演用激光笔点着投影幕布上林凡那井然有序的营地全景图,语气复杂地说道,“其他选手,是在用现代人的思维和有限的户外知识,对抗自然,他们的内核是‘挣扎’。而林凡……他更象是在‘融入’自然,他在引导自然的力量为他所用。他不是在求生,他是在生活,是在这片荒野上构建属于他自己的文明微缩模型。”
最新的收视率数据和网络平台分析报告被分发到每个人手中,上面的数据清淅无误地显示:所有有关林凡的片段,无论是电视收视率还是网络点播率,都毫无悬念地高居榜首,更可怕的是,观众在这些片段上的平均停留时间和完整观看率,也远远超过了其他所有选手的总和。
节目组的公众邮箱和社交媒体后台,甚至收到了雪片般涌来的观众来信和留言,其中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内容,都是在强烈要求节目组增加林凡的个人镜头时长,甚至有人提议为他开设一个独立的24小时直播频道。
然而,随着节目时间的推移,其他选手的状况确实在无可挽回地恶化。
最新退出的是一位以坚韧着称的英国探险家。官方发布的片段里,他因为极度饥饿和判断力下降,误食了一种颜色艳丽的毒蘑菇,随后镜头记录下了他呕吐、腹泻、直至出现幻觉倒在自己的庇护所外,最后艰难爬行按下求救按钮的全过程,场面令人揪心。
另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户外摄影师,则因为极度的孤独感开始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最新剪辑出的片段显示,他对着一个形似人形的树桩,连续不断地诉说了整整三天的话,从童年回忆到人生哲学,直到救援心理专家强行登岛干预时,他依然坚信那个树桩是他的“老朋友戴维”。最终,他被强制带离了岛屿,送往最近的精神康复中心接受治疔。
最新一位按下退出按钮的,是一位来自加拿大、以体格健壮和乐观开朗着称的年轻樵夫。镜头无比真实地记录下了他按下那个红色按钮的瞬间:原本阳光帅气的脸庞被浓密杂乱的胡须复盖,眼窝深陷,眼神涣散无光,嘴里不停地用带着哭腔的法语念叨着“妈妈,我要回家……我受不了了……”。
当救援队的直升机轰鸣着降落在他的营地附近时,找到的他正蜷缩在一个四处漏风、顶部还在滴水的简陋棕榈叶窝棚角落里,身边散落着早已空空如也的能量棒包装袋和矿泉水瓶,整个人在短短数周内瘦得几乎脱了形,肋骨清淅可见,被救援人员搀扶起来时,双腿都在不住地打颤。
与此形成残酷而鲜明对比的,是林凡的营地仍在以惊人的速度“升级”和“繁荣”。节目组最新公布的航拍画面显示,他不仅用更粗壮的木材和更复杂的榫卯结构加固了庇护所的主体和外围篱笆,还搭建了一个结构合理、分层明确、可以同时熏制大量肉类的专业熏肉架,上面挂满了经过盐渍(他用海水蒸发出粗盐)、风干处理的肉条和鱼干,储备充足得足以应对任何恶劣天气。
有一个被观众反复播放、津津乐道的镜头甚至捕捉到这样的画面: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林凡刚刚结束一天的劳作,正悠闲地半躺在那把他自制的、带有摇动功能的躺椅上,身旁是用树干挖空做成的“小茶几”,上面放着一个盛有清水的陶杯,他手里拿着几颗新采摘的、红艳欲滴的野果,正细细品尝,目光平静地望向远方被晚霞染红的海平面,那神情,不象是一个挣扎在温饱在线的求生者,更象是一位在自家庄园里享受黄昏时光的隐士。
节目组的剪辑团队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他们特意制作了一个长达三分钟的、极具冲击力的并行对比剪辑片段:画面的左半边,是以上几位选手狼狈退赛、痛哭流涕、被救援人员抬走的慢动作回放合集,配以悲壮而低沉的交响乐;
而右半边,则是林凡在同一时间段内,修建淋浴系统、收获熏肉、开垦菜园、悠闲品尝野果的快乐生活集锦,背景音乐是轻快而充满生机的乡村吉他曲。这个堪称“杀人诛心”的对比片段,在网络上投放后,果然引发了更大范围的讨论和传播热潮,其影响力甚至突破了娱乐节目的范畴,登上了包括《纽约时报》娱乐版、《卫报》文化专栏在内的多家国际主流媒体的版面头条。
“两种生存哲学的对决”、“是作秀还是真实?孤岛上的东方智慧”……各种各样的标题,将林凡和《极限求生》节目推向了前所未有的舆论风口浪尖。